作为中国三大家电制造基地之一,浙江宁波慈溪长期以来扮演着全球家电供应链中的关键角色。数据显示,慈溪家电产品中约有16%出口至美国。然而,面对近年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少企业开始调整思路,将原本重仓美国市场的策略,转向更加多元化的全球布局。
在慈溪一家家电企业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不减,工人们仍在紧张忙碌。该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他们此前与美国客户签订的订单,客户预付了30%的定金。虽然订单因各种原因未能继续执行,但这并未让企业陷入困境。
“其实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他说,企业在设计产品时就注重模块化与通用性,例如洗衣机、冰箱等主要产品线的零部件通配率可达70%以上。这意味着,一旦某一市场的订单出现变动,这些部件和半成品可以迅速适配到其他客户的订单上,灵活“转场”。
美国订单暂停后,他们迅速将生产重心转向其他国家,部分生产线更是已经满负荷运转。“30%的定金基本可以覆盖重新打包装、调整品类的成本,风险我们已经提前消化了。”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不少慈溪制造企业逐渐意识到,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环境多变的背景下,更多企业开始探索“去美国化”的市场策略,将出口目标从单一国家向多个新兴市场延展。例如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正成为新的增长点。
除了市场重心的转移,企业在接单策略上也更加灵活。记者了解到,尽管美国订单明显减少,但不少企业已不再“一味求大”,而是放宽了对订单规模的限制。小批量、多批次成为新的常态,“碎片化订单”反而提升了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和反应速度。
“我们现在接单更看重客户的付款能力和合作稳定性,不再一味追求大客户、大体量。”上述负责人表示,海外订单整体仍呈温和增长趋势。虽然每一笔订单规模不如过去大,但整体营收并未受到明显冲击,反而分散了经营风险。
慈溪制造的这场“腾挪术”,不仅是一种应变,更体现了企业韧性与产业链协同的能力。从前的“中国制造”是“做得快、做得多”,而如今,则更多体现为“做得稳、调得灵”。全球化时代的制造业,不再只是拼价格和产能,更拼的是战略眼光和调整速度。
对于许多像慈溪一样的制造业城市来说,这种从容转身的能力,也许才是未来穿越周期的最大底气。
本文出处:航隼帮货代网 | https://www.hangsunbang.com/news/Industry/1624.html
请尊重作者知识产权,经平台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跨太平洋“刹车声”:贸易战升级下的班轮调整潮
下一篇:物流巨头DHL暂停向美国个人发送高价值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