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预警机制
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间技术贸易壁垒,广东企业并非就无所作为了。跨越“绿色壁垒”根本的手段,就是要建立起包括法律、规定和标准在内的技术体系。
当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应主动向国际标准靠拢,主动向进口国权威机构申请认证。要收集并学习国外技术法规,及时获悉发达国家政策、法规、检疫标准及认证制度的变更情况和对一些商品的特殊技术要求,制定对策。对发达国家已普遍施行而我国目前技术水平尚难达到的标准,则要认真研究。形象地说,就是要“知道人家的门槛有多高”,有针对性地改善产品结构,淘汰落后工艺,提高质量,跨越这道门槛。
在帮助出口企业适应新的国际市场形势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负有很大的责任。目前广东各地正纷纷采取有关措施积极应对。其中建立预警机制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据了解,广州市外经贸局、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新近联合建立了广州市各大类出口产品技术标准预警机制,全市各类企业都可以通过技术标准咨询服务网页(www.gzq.gov.cn)查询检索各类产品的国内外技术标准及相关信息。该网页开设了要闻通报,WTO、TBT专栏,国内外技术法规和标准查询,技术标准查询台等栏目。
广州市标准与编码信息所还与广州轻出集团、纺出集团、万宝冰箱、华凌冰箱等10家大型纺织服装、家电类出口、生产企业分别签定《技术标准协作协议》,建立了技术标准互动机制。
豌豆,是江门市出口日本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近十年来,经江门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出口的豌豆,未发现因检验检疫质量和农药超标而被日方检验检疫部门通报或拒绝入境的事件。这是因为为使江门生产的保鲜豌豆顺利销往日本,该局把工作做在前头,加强了豌豆的田间病虫害调查,每年都组织工作人员到产地进行1-2次田间病虫害的调查,了解、掌握豌豆在种植过程中发生病虫害情况及为害症状,确保检验检疫更具针对性。
开展“绿色食品”认证
为接轨国际市场,1990年中国政府授权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于1993年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PAM),奠定了我国绿色食品与国际相关行业交流与合作的基矗目前,中心已与90个国家、近500个相关机构建立了联系,并与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认证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在质量标准、技术规范、认证管理、贸易准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包括日本有机食品自然食品协会、德国的BCS、法国的益可色特(ECOCERTT)。同时,我国绿色食品的认证也走出了国门,开始进行国际化认证。
中国加入WTO后,绿色农业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1000多万吨,基地4000多万亩,产值100多亿元,在目前国内农产品出口中,绿色食品被退回的案例极为罕见。
专家建议
目前,国际上应对“绿色壁垒”最有效的武器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环境管理标志ISO14000认证。随着中国加入WTO,技术壁垒(包括绿色壁垒)势必超过关税壁垒而成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实施全球通行的ISO14000标准,就可为企业突破绿色壁垒提供有效的“通行证”,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健全和完善行业标准,努力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严格把关,经检验不合格的机电产品坚决不准出口,对质量不稳定、国外反映质量问题多、退货多的出口机电产品和质量管理不健全的机电生产企业要加强管理;加大出口机电企业认证力度,增强企业在全球化中的竞争能力。
在国家证监委领导下,改革和建立国家统一、独立、垄断的权威标准化管理机构,建立有效的国家技术标准研发(包括委托研发)、制定、论证、推广、信息发布、咨询和控制的网络系统、为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服务,为企业出口消除技术性贸易障碍和解决争端创造条件。
实施积极的模仿创新策略。出口企业要积极学习、跟踪发达国家新兴技术标准、法规、合格评定、认证的技术准入要求。建立与企业出口相关的国外同行技术标准数据库,取其先进与合理的标准精华,补企业准入技术标准的不足,并下功夫进行模仿创新,探索攻克环境标准为由的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努力实现企业与进口国技术准入要求相一致的出口标准。
为绕开复杂、烦琐的外部技术壁垒,可以通过合资、投资、并购等手段,进行企业的跨国经营,利用外商的技术、生产标准、品牌和营销渠道,有利于跨越贸易技术壁垒。